杨建超
《炎黄春秋》上登的道歉广告,算是第一次有人在公开场合就文革期间自己的行为向具体的受害者道歉。 此前听到过太多文革中的积极分子死不悔改的故事,所以现在有这样一个人站出来,是很让人欣喜鼓舞的。
不过似乎表达赞扬的声音太嘹亮,另外一部分人又不高兴了。道歉者的动机很可疑——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才站出来, 不过是为了自己心安罢了。
所以我们的人民群众真是太容易激动。一部分人激动起来,还能煽动另一部分本来不那么激动的人也跟着激动。 大家都太把别人和自己当回事了。个人道个歉,真能引起全民对文革的正式反思吗?就算他沽誉买直, 这行为还能造成社会风气下降么?每个参与评说的人,都搞得好像观点相反方的不当行为能造成社会多么大的垮塌似的。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不禁怀疑,公共讨论的意义在哪里?如果谈话的最终结果不过是在腥风血雨中强化了自己的想法, 我又何必听取他人的观点?是为了传播自己的更加正确的思想吗?可你凭什么如此肯定自己掌握着真理呢? 当然不强求每次都去修正自己的观点,但至少可以不要把话说那么满,不要用过分的揣测作为论据, 因为这种行为很容易激发强烈的对抗,一旦开始对抗,就必然要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可能出错的立场。
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来激发人的判断力,从别人的视角里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才是我们共同谈论一件事情的意义。 以前一直觉得,只要有观点,就算激烈一点表达也没关系,因为这代表你有立场。后来越来越觉得, 充满克制且一针见血的评论才是最有价值的。很可惜,大部分人做不到。我自己呢,更是常常连想也想不通,更遑论表达了。